靠谱配资网站凭借“贞观之治”、“永徽之治”
前言:
公元755年,唐朝这个曾经歌舞升平、风光无限的盛世帝国,突然迎来了安史之乱。这场起初由一位叛将安禄山发起的骚乱,不仅让大唐的国运急转直下,也让这片繁华的土地迅速陷入了动荡之中。原本的盛世局面顷刻崩塌,唐朝不仅失去了昔日的荣光,还面临了外敌入侵、人口锐减、藩镇割据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。许多学者与文人感叹道:“三川北虏乱如麻,四海南奔似永嘉”,把这场叛乱看作唐朝版的西晋“永嘉之乱”。那么,唐朝是否真的会像西晋一样,最终沦为一个小王朝,退出历史舞台呢?
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唐朝不仅在这次危机中挺过了难关,而且经历了后来的多个重大考验,始终屹立不倒。安史之乱期间,长安一度陷落,但为何大唐并未在此时覆灭?甚至在长安不断沦陷的情况下,唐朝依然能延续统治,最终成就了华夏历史上第四长久的王朝。
展开剩余80%一、夫君者舟也,人者水也
1、民以食为天
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:“夫君者舟也,人者水也”。他强调了百姓对于国家的基石作用。这句话也正是唐朝得以挺过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虽然内乱带来了巨大的破坏,但唐朝的民心依然牢牢掌控在手中。大唐建立后,凭借“贞观之治”、“永徽之治”,以及后来的“开元盛世”,赢得了百姓的高度认可与归属感。即便在安史之乱之后,唐朝依旧通过“元和中兴”、“会昌中兴”和“大中之治”等改革,展现出其恢复的韧性,尤其是“大中之治”,距唐朝灭亡还不到五十年,体现出大唐在最困难时期也有恢复元气的能力。
唐朝历代帝王非常重视百姓的基本需求,尤其是温饱问题。水利建设成为当时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。史料记载,仅唐朝前期,水利工程的修建次数就超过160次。安史之乱后,唐朝特别重视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,规模远超六朝时期,不仅促进了农业的恢复,也带动了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。唐朝的农业政策也相当出色,耕作工具的革新和配套技术的提升,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,百姓的生活得以稳定。
2、华夷一家
自先秦时期起,中原王朝便强调“华夷之辨”,视自己为文明的中心,而四方的民族则被视为蛮夷。然而,这种思维在唐朝逐渐发生了改变。唐高祖李渊曾在禁苑举行庆功宴时,看到来自四方的不同民族参与活动时,感慨道:“胡越一家,古未有也。”唐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,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“华夷平等”,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。在唐朝的朝廷中,许多外族将领和官员忠诚于大唐,成为了捍卫国家的重要力量。例如,契苾何力、阿史那社尔、哥舒翰、高仙芝等外族人物都为唐朝的事业贡献良多。正因为如此,即使在内乱期间,许多外族的支持仍然没有削弱唐朝的统治地位。
唐朝的民族政策极大地消除了民族间的对立,也让不少少数民族在面对唐朝的困难时选择提供支持和帮助。像契丹人李光弼、沙陀人李克用等,都是在关键时刻为唐朝的复兴出力的重要人物。
二、既弱而久不亡者,诸侯维之
1、藩镇与朝廷之间的复杂关系
随着唐朝疆域的扩展,地方割据现象逐渐显现,尤其是节度使制度的产生,使得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。唐玄宗的过度信任节度使,导致了这些地方将领的独立性逐渐增强,最终触发了安史之乱。在叛乱平定后,唐朝吸取教训,成立了“神策军”,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。然而,安史之乱后,藩镇之间的独立性依旧非常强,许多藩镇如同诸侯,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。尽管如此,藩镇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对立的。大多数藩镇仍然会听命于朝廷,毕竟在名义上他们是唐朝的臣子,并且很多藩镇的力量依赖于中央的支持。
2、藩镇内部的矛盾
尽管藩镇有时会与中央对抗,但它们内部的矛盾更加复杂。节度使与其麾下将士、大地主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。由于唐朝实行募兵制,节度使往往依赖于招募兵员,而这些兵员的来源大多是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。因此,节度使与将士之间经常发生摩擦,尤其是在薪水分配上,常常产生矛盾。同样,节度使与地方大地主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,大地主是主要的纳税人,节度使需要依赖他们的合作,但大地主往往希望减轻税负,导致双方在利益分配上常有冲突。
结语
唐朝凭借早期积累的强大基础,即便在多次都城沦陷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坚守。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唐朝从建国之初就极为重视民心建设。此外,唐朝的藩镇体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虽然藩镇的存在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,但它们也在许多情况下替朝廷承担了外部压力,并维持了中央的稳定。藩镇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如同“共生”关系,互相依赖,难以出现一个足够强大的藩镇来颠覆整个王朝。
如果没有黄巢之乱打破原有的藩镇格局,唐朝或许还能继续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。黄巢之乱使得民心大失,而藩镇体系的崩塌则加速了唐朝的灭亡。
参考文献:
《旧唐书》
《唐会要》
《资治通鉴》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长线配资炒股虽然其中发挥产气作用的主要还是酵母菌
- 下一篇:没有了